四川成都:巩固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 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时间:2017-05-16 16:01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成都历史悠久,建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2014年7月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5月获批“国家中心城市”,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现辖11区5市4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76.65万人。

  成都地处岷江与沱江交汇的冲积平原上,成都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和优良的治水传统,特别是有着千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使成都成为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但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西部地区“四中心、一枢纽”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成都存在着区域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配置性缺水等问题,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对节水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开展节约用水等手段来保障城市有效发展。

  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工作,2005年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2008、2013年先后两次顺利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验收。为巩固和发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市委“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立足计划用水管理,以水价水费为杠杆,以节水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有效控制用水量的增长,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至2016年,市区累计节约水量9374.2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其中中心城区2016年重点工业的重复利用率达91.05%;2015年相对于2013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降低9.08%,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14.42%。

  我们认为,创建节水型城市不是目的,只是一个阶段性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载体和抓手,更好地建立起城市节水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形成节水的良好社会习惯,保障城市发展的动力,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这才是开展创建工作的终极目标。

  总结我市在推进节约用水和巩固发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是“一个核心,两个抓手,六项措施”。

  一、以计划用水为核心,着力抓好常规管理

  节水工作的核心是计划用水。我市以全国节水型城市复查为契机,立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以用水量大的用户、耗水量多的行业为重点,按照行业用水定额和相应的产业政策、用水单位上三个年度实际用水加权量和发展需求以及水量平衡测试数据制定用水计划,按季度考核,严格执行超计划加价收费制度。针对用水量出现异常单位、申请调整计划用水单位,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核查、调整,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办公等用水所需。为减少用户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我市将用水计划的增加和调整等申请事项纳入市政府政务大厅办事程序,限时5天办结。目前,我市市区总共有8390户自来水用水单位和174户地下水取水单位纳入计划用水管理。通过实行计划用水,有效地促进了节约用水工作的开展。

  为提高我市城市节水管理水平和效率,适应新形势下对节水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用水户的监控,2015年我市中心城区建设了地下水远程监控系统和城市计划用水管理网络平台(一期)。

  地下水远程监控系统通过GPRS网络将地下水监测仪实时监测的地下水取水户水量数据上传到部署有地下水远程监控系统的成都市电子政务云平台,使用者通过电子政务外网访问该系统,实现固定取水户信息和许可证管理,地下水资源(水井)的管理,地下水资源用水计划的编制,地下水资源费的计算和缴费工作,地下水污水处理费的计算和缴费工作等。

  城市计划用水管理系统内含计划用水管理、财务管理、节水技术管理、固定取水户管理、施工降水户管理等。能完善中心城区非居民自来水和地下水计量的科学监控。建立起非居民用水户的水量数据库,实现用水单位的信息管理和用水预警,计划用水户的用水信息数据导入,用水年度计划的自动编制,季度计划调整的申报和审批,超计划收费的计算和征收,各种票据和统计报表的生成和打印等,达到简化计划用水工作流程,缩短节水办工作人员和用水单位工作时间,提高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用好两个抓手。推进节水工作深入发展

  (一)以节水型城市复查和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节水总体水平。

  1.加强领导,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在开展创建和08、13年的两次复查中,我市均成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环保局等21个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成都市节水型城市创建和复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督查全市的复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负责实施复查日常工作,政府召开部门动员会,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安排布置和检查复查工作,确保了各部门、各区之间工作的协调联动以及所承担任务的完成。除中心五城区外,我市的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以及新成立的郫都区等也相应成立了复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复查工作。

  2.细化责任分工,保证数据准确。

  按照《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具体要求,对照创建节水型城市的5项基本条件、6项基础管理指标和15项技术考核指标,制定了《成都市迎接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实施方案》,将其每项工作内容分解、细化到各相关职能部门,明确提交工作内容时限,并随时就指标完成情况和统计口径等与复查工作所涉及的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及时修正,保证每项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以真实反映我市城市节水工作现状。

  3.厘清工作责任,实行目标考核。

  市政府将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分工,要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市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作,并实行领导负责制,各区、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切实负责,将节水和节水型城市复查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进行管理和督查,以确保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以持续开展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小区创建为抓手,提升用水单元节水水平。

  按照年初安排创建计划、年中进行创建工作培训、年底组织验收的工作步骤,有序推进我市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型小区创建工作。对于当年完成创建任务的单位给予用水计划奖励和技改资金补贴,未完成水平衡测试任务的单位扣减当年计划10%,并责令改正。2013-2016年,共有成都望江宾馆、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成都市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等40个单位成功创建四川省节水型企业(单位),华润二十四城紫云府等十余个小区创建成四川省节水型小区。目前共有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168个,省级节水型小区78个,居全省领先水平。

  三、采用有效措施,保障城市节水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为促进节水型城市的建设,进一步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成都市水资源实际以及各行业用水发展需求,2015年由省、市人大牵头修订完善了《成都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修订后的《条例》增加了将水量平衡测试数据作为制定用水计划的依据之一,并要求非居民用户应当与节约用水管理机构签订用水计划执行责任书。用水计划执行责任书明确了用水单位和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机构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用水单位了解节水政策法规;便于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机构了解用水单位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机构进行节水监管;对用水单位形成法律上的约束,有利于督促用水单位主动采取节水措施。

  (二)不断细化修编规划。

  根据成都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对节水工作的要求,结合成都市工业结构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等实际,我市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水资源综合规划、市域供水体系规划、市域排水体系规划、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2010-2020成都市城市节水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提供了对策措施。

  (三)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成都市目前实行居民用户和非居民用户分类管理。2016年,对中心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全面实行了阶梯水价制度。对非居民用户,特别是耗水高、工艺落后、水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执行超定额、超计划部分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超计划加价收费部分纳入政府非税收入、专款专用。2013年至2016年,共计征收超计划加价水费2335.84万元,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严格落实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征收政策,在市政管网联通区域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

  (四)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

  为全面了解用水单位用水现状,帮助用水单位挖掘用水潜力、促进节约用水,按照《条例》规定,成都市从水平衡测试技术培训、测试计划安排、现场技术服务和验收等环节都坚持常抓不懈,对于当年完成水平衡测试任务的单位给予用水计划20%的奖励和技改资金补贴,未完成水平衡测试任务的单位扣减当年计划10%,并责令改正。目前每年举办水平衡测试培训班1-2期,每年有20-30个企业、单位、宾馆、学校等用水单位开展水平衡测试并通过验收,有力促进了测试单位科学合理用水。

  (五)加强节水技术改造。

  利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方式,大力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工作。制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区节水技术改造补贴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积极开展内部水循环技术改造和节水器具改造等项目的企业(单位)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如近年来,我市以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上百家城市洗车店安装水处理循环设备,对开展水平衡测试和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创建的单位给予补贴。另外我市地铁1、2号线投入900万元的资金,进行节水器具改造和车辆清洗设备水处理循环系统建设,这些节水技改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提高了用水单位开展节水技改的积极性,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雪花啤酒(成都)有限公司通过工厂CIP清洗流程工艺优化调整、蒸汽冷凝水及闪蒸回收系统改造利用、新增雨水收集管道及设施、新增包装车间洗瓶机碱液回收过滤设备等技改措施,使千升酒水耗由2013年底的5.66立方米/吨酒,下降到2016年底3.47立方米/吨酒,较2013年节约用水2.19立方米/吨酒,同比节约用水26.28万立方米。

  此外,我市每年举办节水器具标准、使用知识培训班,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型器具。开展节水型器具使用情况监督检查,严禁使用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通过对市场上生活用水器具抽查,未发现不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节水器具。

  (六)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我市始终把节水宣传作为城市节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除着力抓好日常节水宣传以外,还坚持利用每年的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开展定期、集中的节水宣传活动,不断强化和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在每年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和中国水周期间,召开节水宣传动员大会,对涌现出来的节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挂牌节水教育示范基地;开展“节水工作进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赠送上万套节水器具和节水手册;组织开展节水专题讲座和节水宣传展览;印发节水宣传画、宣传手册,悬挂节水标语,组织用户进行节水经验交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以及地铁、机场和大型客运站的宣传显示屏播放节约用水公益广告;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机APP新兴媒体第一时间推送节水宣传周相关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使广大市民了解创建节水型城市的重要性,走出“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误区。

   

  我市把经常性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展成都市学龄儿童“节水小精灵”之“我市节水小记者”和“节水小卫士”活动,从娃娃抓起,助力全民节水、惜水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成都节水公益电影进社区”活动,并在全市20多个社区轮流展播;要求企事业单位在企业(单位)内部张贴节水宣传标语、“节约用水”温馨提示牌,提高全民节约用水意识。

  四、打造亮点、多措并举,深入持久开展节水工作

  (一)鼓励再生水利用。

   一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近年来主要抓了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按照城市排水规划,实施了完善污水收集、输送和处理三大系统为重点的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提高了我市城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以中心城区为例,通过依托现有第三、四、五、八污水处理厂,在原有厂区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在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停产正常运行的条件下,采用“多相组合膜生物反应器工艺(MP-MBR)”进行扩能提标改造,将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由40万吨/日扩容至75万立方米/日,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为下一步再生水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2025年,成都市中心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将达25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将提高到50%。

  我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主要用于河道生态补水,部分用于市政杂用。如中心城区第九污水处理厂,将约25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后输送至清水河龙爪堰上游,用于补充清水河景观环境用水,改善河道水质;利用肖家河西岸三环路两侧绿地改建的人工生态湿地公园,将第九污水处理厂约5万立方米/日出水输送至湿地公园,通过湿地深度处理后补充肖家河环境用水。

  二是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回用。我市不断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杜绝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环境和大量浪费水资源的做法。如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分步改造冷凝水回收系统和锅炉补水箱,年回收冷凝水2.24万立方米,冷凝水回收率65%以上,回用的再生水用作冷却补充水、绿化及清洁用水、车辆清洗用水;在建设二期污水站时考虑并实施中水回用措施,采用膜生物处理法对企业工业污水进行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悬浮物等指标进一步降低,将处理后达标的部分污水再进行深度处理,经进一步消毒和采用活性炭吸附等工艺,使其达到国家工业回用水标准,最终回用再生水最高量可达每天900立方米。

  鼓励企业、单位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项目,如凯宾斯基饭店、四川丰田汽车制造厂、川大学生宿舍区等建设了污水处理回用设施,主要用于卫生间冲洗、道路冲洗、绿化浇洒、循环水池等。

  (二)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力度。

  编制了《成都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原则,合理采取渗、蓄、滞、净、用、排等措施,逐步实现城区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都市中环路作为我市第一条按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的城市道路,海绵人行道的建设引人关注。中环路海绵人行道建设工程全线42公里,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先行对具备实施条件的26公里道路进行建设;第二阶段开展剩余16公里道路的恢复提升建设。目前,首两段“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已投入使用,分别是全长约800米的锦华路-锦江段、全长约1200米的迎晖路-岷江路。海绵体人行道比普通人行道增加了20%-30%的储水能力,人行道下面还设置有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这些收水管道还与周边的绿化带相连,为植物提供水分,甚至可以打造符合城市景观要求的“雨水花园”。以构建环城海绵体为重点的成都市绕城高速两侧200米环城生态景观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其中生态湖泊水系规模达28平方公里, 而生态湖泊水系中,6个生态湖泊及8片集中水生作物区集蓄雨水、净化水质,形成环城生态区的骨架,最终形成环状、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独具特色的大都市湿地景观,成都中心城区的水面比例从1.8%提高到6%。

   

  同时我市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也积极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如武侯区政府在机关办公区实施雨水回用项目。该项目建立了长9.5m*宽8.3m*高2.5m的雨水蓄水池和沉定池。(总容量197立方米,其中蓄水池容量120立方米,沉淀池约70立方米)。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池过滤后,主要用于绿化养护、地面清洗以及补充办公区消防用水不足问题。据统计测算,雨水蓄水池一次可储存雨水120余吨,年节水900余吨。再如武侯祠博物馆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通过在博物馆文化遗产区、西区园林区、锦里三部分之间改造、新建一些沟渠实现内部连通,再采用三台水泵(设计流量为每小时400立方米)将西区园林大湖中的水抽往上游700米远处的智慧泉;水自智慧泉到达黄龙潭后,分为三个支流,其中60立方米流向文化长廊,60立方米经静远堂流向新盆景园景观池,280立方米分别流向锦里二期(140立方米)和文物区水域(140立方米),最后又汇集于西区园林中的湖泊,实现了域内水景观、绿化等需要用水的部分实现全线水循环。该系统目前已完全投入使用,展开水面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水源来源在夏季主要以雨水收集补充为主,湖区水量减少时也补充一定的地下水和适量自来水,每年可节约用水2.7万吨,价值约合人民币11.8万元。自应用该景观水系大循环系统,只有自然蒸发、园林绿化会消耗部分水,而这部分水只需适时补充,无需大规模换水或靠天下雨来补水。

  城市节水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将紧紧围绕市委“157”总体思路,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原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发挥“首位城市”引领示范作用,为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劲支撑。



主办:河南省建设信息管理协会  网员服务热线:0371-68085711    传真:0371-68085711

CopyRight © 2014-2016 www.hnjs.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1017959号-1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276号 建议使用IE9或以上浏览器浏览河南建设信息网郑州超达科技

河南建设信息网官方微信